当前,以入侵植物介导的生物入侵为代表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风险。
生物安全关乎环境质量、生态水准、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由生物因素带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同时,国家层面也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包括入侵植物介导的生物入侵问题),并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入侵植物介导的环境生态风险等级进行量化评估,以便对入侵植物造成的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有效预警防控提供强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多项研究表明:一种入侵植物成功入侵后,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构建一个利于其它入侵植物种类入侵的环境条件,进而显著提升其它入侵植物种类成功入侵的几率,进而导致两种入侵植物甚至是多种入侵植物在同一生境内形成共同入侵(也称协同入侵,或次生入侵,或入侵塌陷,或入侵漩涡),并进一步对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威胁。
然而,如何评估共同入侵下不同入侵植物的相对竞争优势度及其相应的复合环境生态效应,已成为新时代下有效实现常常可以形成共同入侵的入侵植物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其预警防控管理亟待突破的重要瓶颈之一。
多年来,我所王从彦教授紧紧围绕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为问题导向,聚焦入侵植物介导的生态安全问题,重点阐明入侵植物的成功入侵机理(如驱动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耦合调控的关键机理)、分析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效应(如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驱动的环境生态效应)、评估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风险(如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介导的环境生态风险)。
近年来,王从彦等人首次提出了一套较简捷且较精准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共同入侵下不同入侵植物的相对竞争优势度及其相应的复合环境生态效应进行评估衡量,即:表征共同入侵下不同入侵植物相对竞争优势度差异的量化指标(即:共同入侵下不同入侵植物的相对竞争优势度指数;Rela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of invasive plant species under co-invasion),以及表征两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复合效应的量化指标(即:两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复合效应指数;Co-invasion combined effect index of two invasive plant species)(Plant Diversity DOI: 10.1016/j.pld.2023.01.005., 2023)。该指标体系为有效实现常常可以形成共同入侵的入侵植物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其预警防控构筑了雄厚的理论支撑,为大力构建新时代美丽中国以及按时实现新时代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此外,王从彦等人还提出了一套可以简捷且精准量化入侵植物的入侵强度、入侵竞争力、竞争优势度及其环境生态风险等级,以及本地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及其入侵抵抗力的指标体系,即:(1)表征入侵植物入侵强度高低的量化指标(即:入侵强度指数;Invasion intensity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7128., 2020)。(2)表征入侵植物入侵竞争力优劣的量化指标(即:相对入侵力指数;Relative invasiveness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7128., 2020)。(3)表征入侵植物竞争优势度大小的量化指标(即:竞争优势度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4518., 2021)。(4)表征植物群落可入侵性强弱的量化指标(即:群落可入侵性指数;Community invasibility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7128., 2020)。(5)表征植物群落入侵抵抗力脆韧的量化指标(即:入侵抵抗力指数;Invasion resistance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52628., 2022)。(6)表征入侵植物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力度深浅的量化指标(即:入侵植物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幅度指数;Degree of influence index of invasive plant species on plant taxonomic diversit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451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