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目前有两种理论,即:

1. 生境过滤假说(Habitat filtering hypothesis):在同一生境中,仅包含能适应该生境的物种,生态环境决定着一个区域内哪些物种可进入并能继续在该生态环境中生存,故而,生境过滤增加了同一生境中共存物种之间功能性状的相似性。这种理论认为共存在同一个生态系统的植物性状趋同进化(Trait convergence evolution)。
2. 生态位分化假说(Niche 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种间竞争与物种相似度紧密相关,共存物种间存在限制相似性以避免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间的相似性越高,生态位越相似,竞争排斥越强烈,物种共存的难度越大(Lambdon PW et al. 2008; Catford JA et al. 2012)。这种理论认为共存在同一个生态系统的植物性状趋异进化(Trait divergence evolution)。
对于入侵植物而言,生境过滤假说认为:在某一些特定的生境内,仅仅适应该特定生境的物种,而生境中的关键环境因素决定着哪些物种可在该特定的生境中可以生长、繁殖、扩散,即什么样的生境适合什么样的入侵植物入侵的科学问题。如我国和美洲(主要是北美和热带美洲)的经纬度相似、温度等气候因子也比较类似,所以,我国北方已分布的入侵植物起源于北美的物种占比较大,而长江以南地区已分布的入侵植物起源于热带美洲的物种占比较大。
对于入侵植物而言,生态位分化假说认为:不同物种的种间竞争强度的大小与种间相似度密切相关,相互共存的物种间存在限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即:共存的物种在功能性状方面具有高度的分化性,以避免形成过于激烈的种间竞争排斥效应。由于入侵植物和同属本地植物的亲缘关系非常近,所以,两者的生态位非常接近,因此,当两者共存时种间竞争强度非常大。所以,在野外,很难见到入侵植物与其同属本地植物共存的现象。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区域基本上见不到本地同属的一枝黄花,南美蟛蜞菊入侵区域基本上见不到本地同属的蟛蜞菊,喜旱莲子草入侵区域基本上见不到本地同属的莲子草,以此类推。

本所王从彦老师通过解析恶性入侵植物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南通、镇江和南京)、安徽(芜湖、铜陵和池州)和湖北(蕲春、鄂州和武汉)九市的分布格局以试图阐明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物种共存机制。每一采样地小飞蓬的入侵程度按其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 RA)的级别分为未入侵(RA=0%)、低度入侵(RA≤50%)和高度入侵(50%<RA)。每一样地每种入侵程度各测定12个样方。统计和计算每一样方内所有物种(包括小飞蓬以及与小飞蓬共存的本地物种)的种类数量以及各物种的数量。同一样方内每一物种各选取3株长势良好的个体进行植物功能性状的测定,并进而计算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功能差异指数(The functional differences index)。

结果发现:入侵植物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在入侵过程中,生境过滤在低度入侵中起主要作用,而生态位分化在高度入侵中起主要作用。换言之,随着入侵程度的增加,生境选择压力逐渐减少而生物选择压力逐渐增加,进而导致生境过滤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而生态位分化的影响力逐渐升高。

文章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coleng.2020.106093